大摩看好亚马逊前景:2015年营收或超千亿美元

大摩看好亚马逊前景:2015年营收或超千亿美元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斯科特·戴维特(Scott Devitt)周三发布投资者报告称,亚马逊未来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机会,2015年收入或能达到1000亿美元。

  戴维特在报告中指出,投资人当前低估了亚马逊的真实价值。他把亚马逊的目标股价从205美元上调至225美元。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亚马逊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10%,但股价仍然低于今年1月中旬创出的191美元历史最高价。

  戴维特表示,尽管已经迅速成长,但亚马逊在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份额仍然仅为8%,而电子商务在整个零售市场的份额仅占5%.该分析师认为,随着亚马逊不断地从零售商手中抢占市场份额,到2015年,其收入或能达到1千亿美元,较美国财经网站The Street对亚马逊今年销售额450亿美元的预期高出逾一倍,

  戴维特还预测,传统的图书和电子产品零售商的市场份额仍将会继续被亚马逊侵吞。如今,图书零售商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Borders Group已在上月申请破产保护,而Barnes & Noble则正在关闭200家表现不佳的图书零售店。戴维特认为,百思买的业务已到达一个转折点,不过亚马逊在电子产品零售市场的份额增幅,将慢于在图书市场的份额增幅。

  亚马逊股价周三报收于179.42美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4.80美元。过去52周,亚马逊最低股价为105.80美元,最高股价为191.60美元。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冲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 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我非常不赞成在一个行业超过3年以后换行业,基本上,35岁以前我们的生存资本靠打拼,35岁以生存的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原贴里伊吉网友的话我很喜欢,抄录在这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特殊者
含着金匙出生、投胎到好家庭、工作安排到电力局拿1w月薪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当然最好轮到自己
红军长征两万五、打成右派反革命、胼手胝足牺牲尊严去奋斗,最好留给祖辈父辈和别人
自然,不是每个吃过苦的人都会得到回报
但是,任何时代,每一个既得利益者身后,都有他的祖辈父辈奋斗挣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
羡慕别人有个好爸爸,没什么不可以
问题是,你的下一代,会有一个好爸爸吗?
至于问到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我只能问:为什么物种竞争中,人和猴子不能有同样的赢面概率?
物竞天择。猴子的灵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后有几十万年的类人猿进化积淀。

七、入对行跟对人

在中国,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职业做到底的,虽然如此,第一份工作还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卖一辈子汽水?”是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考利加盟苹果时所说的话,结果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约翰,到了苹果表现平平。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发大财,所以我的建议只是让人快乐工作的建议,不是如何发大财的建议,我们只讨论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况。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比如,从前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医疗行业,很多医药公司开不下去,很多医药行业的销售开始转行。其实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是针对所有公司的,并非针对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时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数正规的医药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撑个两三年总是能撑的,大多数医药销售靠工资撑个两三年也是可以撑的,国家不可能永远捏着医药行业不放的,两三年以后光景总归还会好起来的,那个时候别人都跑了而你没跑,那时的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得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好,金融行业门槛高不说,有多少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励,进去以后还要时时提防,一个疏忽,就被后来的人给挤掉了,压力巨大,又如何谈得上快乐?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阳能这个东西至今还不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但是中国已经有7家和太阳能有关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国美苏宁永乐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鲁泰纺织连续10年利润增长超过50%,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公司是个不行贿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员工也不理解,不过如今,我们是同行中最大的企业,客户乐意和我们打交道,尤其是在国家打击腐败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做生意不给钱的名声,都敢于和我们做生意。而勇于给钱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觉,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领导,因为,中国的领导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领导,因为他坐领导的位置,所以他的话就比较有道理,这是传统观念官本位的误区,可能有大量的这种无知无能的领导,只是,这对于你其实是好事,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超过他,你希望他比较聪明还是比较笨?相对来说这样的领导其实不难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而已。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八、选择

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是选择,因此在谈职业生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这个话题。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不去写这篇文章,去别人的帖子拍拍砖头,也可以写下这些文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让别人易于阅读,也可以写成一堆,我可以就这样发上来,也可以在发以前再看几遍,你可以选择不刮胡子就去面试,也可以选择出门前照照镜子……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会说我命苦啊,没得选择阿,如果你认为“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种才叫选择的话,的确你没有什么选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选择。但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给你机会,他不会给你一叠现金也不会拱手送你个好工作,但实际上,他还是在给你机会。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社会关系,我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边疆,那个小县城只有一条马路,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比我们更有理由抱怨,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书都没得读,支援边疆插队落户,等到老了,却要给年轻人机会了。他有足够的理由象成千上万那样的青年一样坐在那里抱怨生不逢时,怨气冲天。然而在分配到边疆的十年之后,国家恢复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来的学校。研究生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单位里,又是3年以后,国家第一届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来的学校,成为中国第一代博士,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我年纪还大。生活并没有放弃他,他也没有放弃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放弃,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时机到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九、选择职业

职业的选择,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大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500强的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财务出身,这两者加起来大概超过95%。现代IT行业也有技术出身成为老板的,但实际上,后来他们还是从事了很多销售和市场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公司才获得了成功,完全靠技术能力成为公司老板的,几乎没有。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前两天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我并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销售或者财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你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有关系,有些人就喜欢下班按时回家,看看书听听音乐,那也挺好,但就不适合找个销售的工作了,否则会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选择做财务工作,大概也干不久,因为一般老板不喜欢财务太积极,也不喜欢财务话太多。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我的两个销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问他们, 2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工资不高,没有客户关系,没有业绩,处于被开的边缘,现在的你比那时条件好了很多,为什么现在却更加不开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开心,那你为什么还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否则,看看镜子里的你,你满意么?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虽然离开惠普仅有十五天,但感觉上惠普已经离我很远。我的心思更多放在规划自己第二阶段的人生,这并非代表我对惠普没有任何眷恋,主要还是想以此驱动自己往前走。

万科王石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在出发时携带大量的物资,但是登顶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减轻负荷,最终只有一个氧气瓶和他登上峰顶。登山如此,漫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
我宣布退休后,接到同事朋友同学的祝贺。大部分人都认为我能够在这样的职位上及年龄选择退休,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福气。
还有一部分人怀疑我只是借此机会换个工作,当然还有一些人说我在HP做不下去了,趁此机会离开。
我多年来已经习惯别人对我的说三道四,但对于好友,我还是挺关心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想法,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由于受我父亲早逝的影响,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要像我父亲一样,为家庭生活忙碌一辈子,临终前感伤,懊恼自己有很多没有实现的理想。
一本杂志的文章提到我们在生前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因为那代表你自己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实现它。
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除了与家人及好友有关的内容外,是这样写着:
1.这个人曾经服务于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经历过数次重大的变革,看着她从以电子仪表为主要的业务变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
2.这个人曾经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工作16年,并担任HP中国区总裁7年,见证及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最新突破阶段,与中国一起成长。
3.这个人热爱飞行,曾经是一个有执照的飞行员,累积飞行时数超过X小时,曾经在X个机场起降过。
4.这个人曾经获得管理硕士学位,在领导管理上特别关注中国企业的组织行为及绩效,并且在这个领域上获得中国企业界的认可。
我费时25年才总结1和2两项成果,我不知还要费时多久才能达成3和4的愿望,特别是第4个愿望需要经历学术的训练,才能将我的经验总结成知识。
否则我的经验将无法有效影响及传授他人。因此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拿一个管理学位是有必要的,更何况这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愿望。
另一方面,我25年的时间都花在运营(operation)的领域,兢兢业业的做好职业人士的工作,它是一份好工作,特别是在HP,这份工作也帮助我建立财务的基础,支持家庭的发展。
但是我不想终其一生,都陷入在运营的领域,我想象企业家一样,有机会靠一些点子(ideas)赚钱,虽然风险很高,但是值得一试,即使失败,也不枉走一回,这也是第4个愿望其中的一部份。
Carly Fiorina曾经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去实现的人很少”,2007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讲时,有人问起那些书对我影响较大,我想对我人生观有影响的其中一本书叫“TriggerPoint”,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掌握机会,采取行动。
我这些愿望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一段很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也许一年想个一两次,过了也就忘掉,但逐渐的,这个心中的声音,愈来愈大,出现的频率也愈来愈高,当它几乎每一个星期都会来与我对话时,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但和任何人一样,要丢掉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所熟悉的环境及稳定的收入,转到一条自己未曾经历过,存在未知风险的道路,需要绝大的勇气,家人的支持和好友的鼓励。有舍才有得,真是知易行难,我很高兴自己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我要感谢HP的EER提前退休优惠政策,它是其中一个关键的TriggerPoints,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去年五六月发生的事。
当时我家老大从大学毕业,老二从高中毕业,在他们继续工作及求学前,这是一个黄金时段,让我们全家可以相聚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为此很早就计划休一个长假,带着他们到各地游玩。
但这个计划因为工作上一件重要的事情(Mark Hurd访华)不得不取消。这个事件刺激了我必须严肃的去对待那心中的声音,我会不会继续不断的错失很多关键的机会?
我已经年过50,我会不会走向和我父亲一样的道路?人事部老总Charles跟我说,很多人在所有对他有利的星星都排成一列时,还是错失时机。
我知道原因,因为割舍及改变对人是多么的困难,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但我也相信很多人最终只是把这些理想当成是幻想,然后不断的为自己寻找不能实现的藉口,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与改变世界相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真是一针见血。
什么是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能实现我墓志铭上的内容就是我的定义。
在中国惠普总裁的位置上固然可以吸引很多的关注及眼球,但是我太太及较亲近的好友,都知道那不是我追求的,那只是为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尽力做好的地方。
做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士,虽然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但我发现我的脑袋里已经空出很多空间及能量,让我可以静心的为我ChapterII的新生活做细致的调研及规划。
我预订以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转轨的准备工作,并且花多点时间与家人共处。这两年的时间我希望拿到飞行执照,拿到管理有关的硕士学位,提升英文的水平,建立新的网络,多认识不同行业的人,保持与大陆的联系。希望两年后,我可以顺利回到大陆去实现我第四个愿望。
毫不意外,在生活上,我发现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二十多年来,我生活的步调及节奏,几乎完全被公司及工作所左右,不断涌出的deadline及任务驱动我每天的安排,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第一个需要调整的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自律及意志力来驱动每天的活动,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态度绝对不正确,放松自己,不给事情设定目标及时间表,或者对错失时间目标无所谓,也不正确,没有年度,季度,月及周计划也不正确。
担任高层经理多年,已经养成交待事情的习惯,自己的时间主要花在思考,决策及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更多是依靠一个庞大的团队来执行具体的事项及秘书来处理很多协调及繁琐的事情。
到美国后,很多事情需要打800号电话联系,但这些电话很忙,常让你在waitingline上等待很长的时间,当我在等待时,我可以体会以前秘书工作辛苦的地方,但同时也提醒我自己,在这个阶段要改变态度,培养更大的耐性及自己动手做的能力。
生活的内容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多出时间锻炼身体,多出时间关注家人,多出时间关注朋友,多出时间体验不同的休闲活动及飞行,一步步的,希望生活逐步调整到我所期望的轨道上,期待这两年的生活既充实又充满乐趣及意义。
第一个快乐的体验就是准备及参加大儿子的订婚礼,那种全心投入,不需担忧工作数字的感觉真好。同时我也租好了公寓,买好了家具及车子,陪家人在周末的时候到Reno及Lake Tahoe玩了一趟,LakeTahoe我去了多次,但这次的体验有所不同,我从心里欣赏到它的美丽。
但同时我也在加紧调研的工作,为申请大学及飞行学校做准备,这段时间也和在硅谷的朋友及一些风险投资公司见面,了解不同的产业。
我的人生观是“完美的演出来自充分的准备”,“勇于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机会将不断出现”,“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来自于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声”。
我离开时,有两位好朋友送给我两个不同的祝语,Baron的是“多年功过化烟尘”,杨华的是“莫春者,风乎舞雩,咏而归”,它们分别代表了我离开惠普及走向未来的心情。
我总结人生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我珍惜我的福气,感激HP及同事、好朋友给我的支持,鼓励及协助,这篇文字化我心声的文章与好友分享。

美国支持太阳能发电的奥秘

美国支持太阳能发电的奥秘

   尽管使用太阳能非常环保,但太阳能板的生产却是严重污染的。当前,我们急需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使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能更多地惠及到我们自己。

  太阳能是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然而,因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不仅比传统的火电、水电高很多,比其它的新能源, 如风电、核电以及生物能源发电等都高出不少。因此,尽管我国是太阳能板最大的生产国,全世界44%的太阳能板都在中国生产,但真正在国内使用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仅有0.73%。我们知道,尽管使用太阳能非常环保,但太阳能板的生产却是严重污染的。当前,我们急需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使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能更多地惠及到我们自己。

  最近,笔者到美国出差,在一留学生朋友家中亲眼看到了他的屋顶上铺满了太阳能板,生生地成了一个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从此他家不但用电不花钱,还能日进金。那么,他是如何从太阳神那里把钱给赚了出来的呢?山姆大叔又是如何把普通家庭都忽悠出来投资开太阳能电站的呢?美国政府又是用什么样的机制把投资者、电力公司、地方政府等各方的利益摆平的呢?这些机制对我国未来发展太阳能产业有什么启示?

  我的朋友家住新泽西州,离曼哈顿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几个月前,在联邦与州政府的慷慨补助的诱惑下,他在自己别墅屋顶上安装了一个小型太阳能发电站。说是发电站,其实也就是一套太阳能板加上一个把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一个小装置。在阳光较好的情况下,这套装置每天能发50度电,阴天时能发20多度电。特别有意思的是,白天发电时他家的电表反着走,通过输电线路把电输进公共电网。晚上太阳能发电装置休息时,家里用的是电力公司的电。 这时电表正着走。这样一年下来,这一装置能发近10000度电,与该户每年用的电基本持平。也就是说,他的家一年四季用电全部免费。如果碰上阳光丰年,发的电大于用的电,他还可以把多发的电卖给新泽西电力公司。美国有法律规定,电力公司要无条件地全额收购他家发出的电。这样一来,他家仅电费一年就能省下1800美元

  好事还在后头呢!

  除了白用电之外,他家中的太阳能装置每发1000度电,新泽西政府就会发给他一张电票。这张电票可值钱了。新泽西的三家电力公司每个月要通过投标的方式来收购市场上家庭拥有的电票。电票价格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变化。你觉得未来电票的价格看涨,你还可以囤积居奇,等到价格更高的时候再卖。有市场就有中介。平时也有掮客挨家挨户来收购电票。一切帮你搞掂,不用你自己出面去交易。目前电票市场的行情为每张675美元。为了防止电票市场崩盘,政府还给电票价格一个520美金的保底价。这样下来,我朋友家一年发10000度电,又有6750多美元的进项。

  还有呢!

  我朋友的这套装置连设备带安装一共花了60000美元。山姆大叔对安装了太阳能装置的家庭还要给予一次性补助。他家光拿到的联邦与州政府的补助就高达30000美元。也就是说,他真正的投资额仅为30000美元。

  他很有经营头脑,这笔钱自己也不花,从银行中借。美国的银行对这种绿色贷款求之不得。他用这套装置为抵押,从银行借了一笔15年的按揭贷款,每个月连本带息供170元,一年的要供2040美元。

  因此这家人空手套白狼,一分钱不花,利用了自家的屋顶,联邦与州政府的补助,加上银行的贷款,抵消成本后每年就有近6510美元的收入,(1800+6750-2040=6510)日平均收入近17.8美金。 目前黄金价格为39美元一克。不能说他是日进斗金,但说日进金还是名副其实的。因为这178美元可使他家每天能收进0.46黄金了。

  如果这30000美元不从银行借,作为个人投资的话,则投30000元,每年进项8550美元(这时他就不用交月供),等于年回报率为28.5%,整个一个暴利项目!比存在银行,比买股票划算多了。

  不仅如此,美国的电价每年都在上涨,预计明年要涨30%,投资太阳能小电站,电费越高它的实际回报就越高。

  在这样的诱惑下,明白的人不去投资也难,更不用说是充满了企业家精神的中国留学生们了。事实上,不但是首批装上太阳能电站的大多是留学生家庭,连提供这些安装服务的也都是留学生开的公司。不用说,这些电站所用的太阳能板,都是从中国无锡进口的。

  那么,美国政府又是如何逼着电力公司去购买如此之昂贵太阳能电,又是如何摆平各方的利益的呢? 我国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的补助下,我的新泽西朋友家从此除了用电全免费之外,每发1000度电,政府还要发给他一张电票,而电力公司每月要用投标的方式,高价把他家的电票买过来。

  以他全部投资的三万美元计算,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近30%。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多美国家庭都安装了这种装置。这是奥巴马政府推动新经济的高招之一。

  可是,为什么电力公司愿意让太阳能发的电上网呢?在我国,电网公司不是很愿意让风电、太阳能的电上网的。据报道,一个企业在内蒙古投产了70万千瓦风电,由于内蒙古西部电网消纳不了,只能让风机弃风停转。仅从2009年入冬到2010年元旦,公司已经损失了1.8亿度的电量。电网公司给风电场的发电时间表是: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之间可以开机发电;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7点必须休息。而夜间正是风力发电的最佳时刻。风电且如此,如果大规模推广太阳能,看来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电力部门也有他们的难处。对风电、太阳能电等他们称之为垃圾电。这些新能源设施发的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风电是有风时有电,无风时无电。太阳能更是真真正正的要看天吃饭。而用电户需要的是稳定供应的电源。这就要求整个发电体系与电网都要与新能源配合。太阳能电上来时,一些别的发电设备要停下来,或少发电。不管是突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还是连着两个月的黄梅天,别的发电设备要能够迅速启动,不能使整个电网系统断电。少量的新能源还好办。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的比例越大,对整个发电与电网系统的要求更高。

  为什么新泽西电力公司愿意大规模地接收这些垃圾电呢?如果这事由他们自己定,他们一定会找出种种借口来拒绝,或是暗中设置很多小鞋,让你实际上搞不成。山姆大叔明白这一点,因此出了一个法律,规定电力公司要全额收购太阳能电。电力供给过剩时先停别的发电装置,优先收购新能源发的电, 否则犯法。电力公司没招了,只得大量投资智能电网。而具备水、火、风、太阳能联合调峰和高安全稳定性等特点的智能电网能解决新能源入网问题。我国的电网公司也正在大力投资智能电网。

   电力公司在法律的逼迫下要接受新能源可以理解,但这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它愿意用比零售电价高近四倍的价格来购买太阳能发电家庭的电票呢?

  秘密在于山姆大叔的第二招:新泽西州政府最近通过法律,从今年起电力公司要使太阳能电占全部供电的比例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到2020年,这一比例要达到20%。如在年底完不成当年的指标,对不起,该电力公司的执照就要被吊销。新泽西州的三家电网公司瓜分了整个电力市场。要是哪个公司的执照被吊销了,有很多公司虎视眈眈地等着要抢这块蛋糕呢!

  因此,电力公司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得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完成太阳能发电的指标。我亲眼看见新泽西州公路两旁每个电线杆上都挂着一块太阳能板。猛一看以为是太阳能路灯,但实际上这就是太阳能发电装置。可是,即使是在所有的电线杆上都挂上太阳能板,电力公司还是不能满足太阳能发电比例的规定。所以它不得不花大钱从老百姓的小家庭电站中买电票。

  电力公司也不笨,正在想方设法挑起供给方的竞争。新的招数是鼓励各个企业把楼顶都铺上太阳能板,以扩大供给。给我的朋友装太阳能装置的那个公司正在准备把纽约纽瓦克机场的房顶上装上太阳能板。

  那么,电力公司能承担起这么高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吗?这些成本不仅包括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的投入,还有收购电票的投入、智能电网的投入等等。

  这里面又有一个秘密:政府的电监会允许把这部分成本打在电价中,说白了就是允许提电价。由于电力公司的垄断性,它的价格是由政府控制的。电监会每年跟电力公司核算成本、查它的工资单、拿它跟别的公司的绩效相比,最后定出一个电价,不让你有暴利,但也让你有一定的回报。要不然,电力公司也撂挑子不干了。这样的电价即使是换上别的公司也干不了。停电了,老百姓就会找政府。用这种多方相互制约方式,在供电、供水等这些很多国家都通过国营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美国是由私营公司来提供的。对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也是这样处理的。据说新泽西的电费很快提高30%,预计几年内要提100%。电力公司所花的合理成本,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合理成本,最后都要打在电价里,由用电户来承担。

  闹了半天,羊毛最终还是出在羊身上的。其实,所有的政府的补助、优惠、恩赐,公司给的免费、折扣等等,最终都是由纳税人,由消费者买单的。请相信,天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然而,如果认真想下去,新泽西的这一机制还是有它的巧妙之处的。看似电价提了,由用电户来承担了太阳能的成本。但是,有了太阳能发电站的家庭并没有受损,因为他实际上用的是免费的电。电价越高,他省的钱就越多,也就是收益越高。全部的提价成本全都摊在那些没有参与太阳能发电计划的家庭与企业身上了。

  这也就是说,这一机制就使不节电,不投资新能源的人与企业为投资新能源的人买单!这种机制有很大的合理性。现在的电价实际上没有把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开采石油、煤炭时的污染,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补偿,运油、运煤、输电造成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等全部包括进去。换个角度来看,多用了能源的家庭与企业实际上是占了少用能源的家庭与企业的便宜的。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新泽西对太阳能发电家庭这种补助的方法,不但鼓励了参与新能源的投资者,同时也惩罚了不参与新能源投资的企业与个人。你所用的能源污染了大气,污染环境,你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费用。要有意见,你也可以去投资呀!

  为什么联邦与州政府要给予投资太阳能的家庭如此高额的补助呢?少补一些行不行?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有关人士。回答是:投资太阳能发电也是有风险的。这是一个新事物,现在各种忽悠的事多了去了。没见到邻居拿到真金白银,一般的家庭都是采取不见鬼子不挂弦的策略的。更加上一些家庭过几年可能要搬家,买你的房子的人不愿接手这一装置怎么办,等等。这也就逼得山姆大叔要用重赏来找出愿意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夫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企业装上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电票的招标价格就会下跌。对现在进入市场的家庭,至少有520美元一张电票的保底价。未来再进场的家庭就不一定了。

  山姆大叔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把太阳能产业推上去呢?一是公众的压力。老百姓要蓝天白云、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要一个低碳世界。美国官方与企业对推动低碳经济一直犹犹豫豫,但民间的压力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这个大市场正是下一代产业的核心领域,是走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抓手。谁先占领了这一领域,谁就抓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别看现在太阳能是最贵的新能源,但是新技术的发明、规模成本的下降是最快的。据报道,2006年太阳能发电成本还为4元一度电,而2010年则降到了1.1元一度电了。原来预计要30年才能完成的成本下降,没想到5年就实现了。再过10年,太阳能发电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方式。

  现在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在这一市场中竞争。目前,我国在太阳能板生产上有优势。但是如上篇所说,这些生产所造成的污染留在了国内,节能环保的好处却是进口国享受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培育我们自己的市场,没有大投入来使我们的企业在科技前沿和生产前沿上保持领先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就会当配角、就会落后。

  节能减排不但是技术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理念上的、机制上的革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两百年里,我们失去了蒸汽机革命的机遇,错过了电气化革命的高潮,在电子革命上又落后一步,在互联网革命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总算落后的还不是太多。在新能源的革命上,我们有可能与西方国家大体上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一领域,现在竞争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是机制。我国作为能源使用增加最快的国家,每个星期要增加一个大型电站的发电量。最有条件,也最有压力来使用更多的新能源。常说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这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关系到未来人类发展的大事上,是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的时候了。

《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出炉

 一年前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不会想到未来一年中全球光伏市场会经历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增长。如今又到了新一年的开端,业界对今年光伏前景的看法却再度出现迷茫与分歧。

  近日,德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政府达成一致,确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电价加速下调的方案。面对欧洲各光伏安装大国的光伏补贴将继续减少而产能扩张却愈演愈烈的供求变局,今年的光伏市场格局究竟会如何演绎?业内认为,一季度光伏组件价格的走软将导致二季度需求大增,令价格在下半年反弹。

  欧洲各国纷纷削减补贴

  一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主要依靠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政府的高昂补贴来维持高增长。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急剧扩大,财力大不如前,使得对光伏业的补贴也有些力不从心。

  近日,德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政府达成一致,确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电价加速下调的方案。从2011年7月开始,上网电价将参考以今年3月至5月间光伏安装量为基础预估的全年安装量来定。若安装量小于2.5GW,则补贴将上调2.5%;2.5GW-3.5GW,补贴维持不变;3.5GW-4.5GW,下调3%;4.5GW-5.5GW,下调6%;5.5GW-6.5GW,下调9%;若安装量大于6.5GW,则下调12%。

  法国政府则于上月宣布:为研究是否应该限制建设电站和进一步削减支付给太阳能发电企业补贴费率,从2010年12月10日起暂停了部分光伏项目的建设,暂停时间为期3个月。

  相比之下,捷克政府的政策更为严厉,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国内泡沫式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该方案包括对光伏电站销售电力的所得收入征收26%的“太阳能税”以及追溯性地征收之前已免去的税收等措施。

  而在西班牙,市场正对政府是否该削减太阳能光伏电站电力收购费率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根据政府意向,新的和现有的太阳能发电厂补贴将削减30%,以往固定光伏系统可向电网提供多达1753小时,而在今后三年只允许提供1250小时。

  西班牙政府认为在光伏电池成本下降的情况下降低补贴是合理的。但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这种改变是违反协定的。欧洲一项研究指出,西班牙政府于2007年推出计划保证25年的补贴,而这次降低补贴可能对西班牙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西班牙光伏企业协会认为,这对那些基于政府补贴承诺而已投资数十亿的企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该协会在其网站上表示,削减补贴是他们最大的忧虑,此举将被视为歧视光伏产业。

  业界对市场前景预估存分歧

  对光伏企业来说,削减补贴自然会影响利润。但去年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则是:随着德国补贴的大幅削减,光伏安装量反而备受刺激,需求大增。

  整个2010年,德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0GW,相当于10座大型火电厂的规模,而在2009年,这个数字仅为4GW。虽然此次德国光伏产业与政府达成的补贴协议比预期温和得多,但业界对今年光伏安装前景如何仍有分歧。

  有咨询机构认为,德国市场今年仍将温和增长,但也有人认为德国乃至世界去年都存在“太阳能泡沫”。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甚至警告德国公司要准备好“一系列的收购和破产”,并预计德国现有的50家主要太阳能公司中,只有一半能够在不断升级的光伏价格战中存活。

  咨询公司莫妮塔指出,2009年和2010年德国的光伏需求占全球比重的40%-50%,未来再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较大,“一旦德国对光伏补贴电价有13%的下调,电池组件价格将下降10%-15%。”

  另一家权威咨询机构iSuppli公司则宣称,尽管价格、需求和政府补贴政策变化剧烈,但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仍将强劲增长,预计装机容量增长22.6%。

  “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会疲软,但2011年全年仍将强劲增长。”iSuppli公司的光伏材料与系统首席分析师Henning Wicht表示,“组件价格在第一季度末将会走软,而价格疲软将导致第二季度需求大增。此后,预计需求将明显上升,导致价格在下半年反弹。”德国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这种情况下,预计2011年德国光伏市场仍将强劲增长。

  光大证券(14.70,-0.06,-0.41%)分析师王海生则认为,随着德国削减补贴“靴子”落地,去年补贴下调前的集体赶“末班车效应”将重演,预计2011年一、二季度,德国光伏安装量将有一波“小高潮”。

  国内光伏龙头处变不惊

  中国各大光伏龙头厂商对海外市场削减补贴之事似乎并不太放在心上。实际上,进入2011年后,为今年市场做铺垫的硅片采购大单还在不断出现。

  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赛维LDK近日宣布,将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预估提升至35亿-37亿美元,超越之前营业收入29亿-33亿美元的预估,毛利率预测提升至23.0%-28.0%,之前预估的毛利率为22.0%-28.0%。

  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也于近日连续公告了两份硅片采购大单。其中,1月11日,该公司与常州天合光能(美国纽约证交所交易代码:TSL)签订的一份补充协议约定,将在未来五年向后者提供总计约不低于7500MW的硅片及硅料产品。仅仅两天后,保利协鑫又宣布与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类似的补充协定,将在未来五年向阿特斯提供总计5200兆瓦的硅片产品。

  此外,从去年末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光伏能源会议上各方的反应来看,普遍对今年光伏安装保持乐观,认为今年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0.2GW。德国仍是领先的光伏市场,将继续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其装机容量将达9.5GW,占全球总体市场的一半。

  上述迹象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并未因欧洲削减补贴而丧失信心。

  “我们认为,2011年光伏业将摆脱2010年供不应求的局面,并进入全行业的供求相对平衡的运行环境。”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告诉本报记者,“这一环境更有利于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更有助于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

  在他看来,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什么东西都卖得掉,品牌企业反而不能体现品牌和质量的优势;而一旦供求平衡,则规模企业的优势将得以凸显。

  “因此,我们对今年十分有信心。”他表示,今年,类似阿特斯这样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机会。

 

《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出炉

  近日,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等机构共同编撰发布《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对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在内的我国新兴能源产业现状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除对太阳能、核电、风电等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对现状进行了分析。

  光伏产业:有产业,没市场

  在太阳能产业方面,报告统计显示,中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已从2005年的30吨增加到2008年的近5000吨,产能从2005年不足200吨上升到2008年的6000吨以上,基本缓解了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多晶硅材料短缺的问题。在光伏电池生产方面,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在光伏制造方面,由于近几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迅速崛起,一直以美日德为主的世界光伏制造格局中,已逐渐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但报告指出,与海外市场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产业,没市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南都记者,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可谓两头在外,而污染最大的生产在国内。随着我国光伏电站招标不断扩容,国内需求加大,可望引导光伏产业应用于国内。

  核电在建规模最大

  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和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但报告评论称,我国核电的发展状况与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报告称,2007年,中国核电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92%和1.24%,在拥有核电的国家中是最低的。2008年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是885万千瓦和684亿千瓦时,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 .1%和总发电量的2%,与世界核电水平17%相比,中国核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近年来中国不断调高核电发展的目标,根据最新目标,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达到8%以上,照此计算,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至少可以达到7000万千瓦。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核准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总容量为3140万千瓦,其中20台计2192万千瓦已开工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风能方面,2009年我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装机10129台,装机容量1380.32万千瓦,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到2009年,全国新增装机增长率、累计装机增长率均连续四年翻番。

  2010年,中国风力发电新开工重大施工项目378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近3000亿元。报告称,中国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7亿~12亿千瓦,可能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但是,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我国风电一哄而上的情形突出,但其实风能发电成本较高,且有地域限制,目前在国内并没有推广开。此外,现在风电企业大多吃国家补贴,关键技术也仍由国外引进。

  生物质能源资源不足

  2010年,全国沼气发电容量为80万千瓦,2020年达到150万千瓦;2010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到2020年垃圾焚烧发电总装机将达到200万千瓦以上。此外,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生产销售燃料乙醇165万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目前全国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

  但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包括生物质资源不足、品质不佳、收集困难、难于转化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南都记者,生物质能的利用比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预计未来几年占比仍不会太大。

FiT下调幅度符合预期。从目前的下调方案看,FiT最大下调幅度为12%,与此前业绩预计电池片价格2011年下降10%-15%较为一致。这意味着德国光伏安装者在2011年依然可以维持原有的ROE,而依然不设装机容量上限使业界对德国市场持续增长的信心增强。我们预测德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天龙光电29.99+0.361.21%

海通集团37.49-0.04-0.11%

横店东磁31.38-0.40-1.26%

2011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9GW以上,较之2010年依然有稳定增长。

 

  “末班车”效应有望重现。由于光伏上网电价从2011年7月份开始执行,我们预期德国上半年将加快光伏安装进度以享受更高的FiT。这有可能导致确定FiT下调幅度时全年安装量的预测存在高估现象,以及造成上半年电池片阶段性的价格坚挺。

  意大利有望成为光伏行业的下一个亮点。调整后德国FiT为23.9至31.8欧分/度,总体而言低于意大利的31.3欧分/度。考虑到意大利优越的光照条件,其光伏安装内部收益率将大大高于德国。

  美国、中国市场有待激发。 目前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光伏行业气氛活跃,但具体安装量依然远小于德国,与其经济体量和国土面积不符。期待进一步的光伏推进政策对上述市场的促动。

纪念Myspace

不久前收到Myspace的官方全员邮件,标题为Myspace+Facebook=Mashup。姑且不论邮件内容和标题都有点雷,但读完后确实有点感慨 – 我05年开始分析Myspace的时候他们正大红大紫,而当时的Facebook只能说是小弟。但从Facebook07年推出开放平台后就眼看Myspace一步步败退,到今天他们要尝试用FB的Connect来作为主要卖点看来是真的绝望了。记得之前国内大型SNS中51.com算是相对和当年的Myspace有点类似,碰巧的是今天也在挣扎中。。。

两点结论:1. 战略还是王道(战略错,满局错) 2. 开放大潮势不可挡

myspace

同时也看了一下Myspace的新logo,请参考下图左上角。。。而且还特别重新打上了“Beta”的概念。

myspace1

然后我从电脑里翻出了一篇05年底左右完成的对Myspace的分析ppt在这里分享一下,虽然内容从今天看已经意义不大,也比较青涩,但姑且作为怀旧吧,纪念一下曾经的Myspace君,估计互联网老兵们看了应该还是能博得一笑的:-)

(内容作了适量删节,大部分内容和数据来自网络参考,恕不一一列明,请见谅)

Slide1

Slide2

Slide3

Slide4

Slide5

Slide6

Slide7

Slide8

Slide9

Slide11

Slide12

(当年的Myspace首页。。。)

Slide13

Slide14

(貌似我当年的第一句应该改成“以前,人们到friendster.com结交朋友”。。。)

Slide15

Slide16

Slide17

Slide18

(应该说被News Corp收购也对Myspace的败退有很大影响,最近News Corp也开始放风要出售Myspace了)

Slide19

Slide20

Slide21

据说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猪了…..

Subject: FW: 寄: 寄: 据说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猪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猪生活在巴哈马

巴哈马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资源,猪猪每天就是无忧无虑滴在这里畅泳

游累了就在沙滩上晒晒太阳

偶尔遇上美女游客,就一起戏水

巴哈马是一个拥有100,000平方英里水域的岛国,海岸线绵延500英里,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资源。巴哈马群岛由700多个岛屿组成,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许多岛屿杳无人迹,只有静谧的沙洲和硕大的礁石,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最幸福的猪。

世界上绝大多数猪被圈养在猪圈里待宰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被围在工作间里日夜奋战,梦想不过是干上几年能攒够到巴哈马旅游几天的钱

而巴哈马的野猪,每天都过着人们梦想中的生活

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猪

看完这些,您是不是也很想做一头猪?

good words

关于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

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

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下面图中所示的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鄹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意思。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的,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有了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鄹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摘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
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的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在微软工作的华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女孩。见她第一眼你可能很惊讶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谈一分钟,你就会一点也不惊讶了。她讲的每一句话流露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领导力,和严谨的逻辑和战略思想。她曾告诉我她积极主动的一个故事:
“我十六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我到美国后六个月就必须参加SAT考试。那时我英语口语已经不差,但是文法、字汇、作文都很不行。虽然我的SAT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但是我依然满怀希望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语SAT分数太低,我的申请表很可能没有被阅读就被直接被拒绝了。但是我不服输,我深信如果我被录取,我会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我决定‘上诉’。”
“我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工学院长。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我刚到美国六个月的英语问题,强调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我说:‘院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的财产。’”
“两天后,院长约谈了我。我和她面谈时,她看出我的英语其实已经进步很快。我对她当面保证我的英语会学的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收回成命,决定录取我。”
三、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
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你就需要下定决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去哪里玩,等等。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依从别人的意见时,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展现出来。甚至在自己不是很在乎或不是很确定时,也要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无所谓”这个词从你的字汇里消失。
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如果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不要甜点,但是你想吃,那么,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决定而影响你自己意见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人总是喜欢告诉你该做什么?如果有,下定决心,要求他们不要再这么做。如果他们不听,那就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也就是说,大家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从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四、不要说“我办不到”,应当积极去尝试
遇到困难时,不要找借口,应该多想一想,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头来处理这个难题?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他提出: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
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
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
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的话包括:“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等等。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步鄹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级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举一个比喻。有些人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的原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上较严重的疾病。但这并不表明他一定会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机会,做正确的选择,安排好自己的锻炼和饮食,他很可能比谁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弃,那么他得病的几率几乎一定会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还有,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你而去时,你总是有选择的。就像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下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三十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鄹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五岁开始的。记得五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三十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我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之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当他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受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我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面对电脑里一封封挽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时候,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后说:“我的‘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做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已的长处而犹疑不决,积极行动起来吧!你会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要随时做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我建议大家经常给自己设立一些极具挑战性、但绝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步鄹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决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因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如果我当时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鄹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做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著名的那句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是这句话开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誉的。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鄹七:积极地推销自己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我的选择;你的选择
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国。而且同时,我发现许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后都非常愉快。当我听说Google将在中国有很大的计划时,我没有等着它的电话,而我积极地直接联系了我认识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他积极邀请我去看看。我发现,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从它的新一代技术到员工的激情,从它诚信和对大众利益的执著,从它独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发现了一片我向往的净土。我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有记者问我这个选择带来不少麻烦,我会不会后悔。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对这个决定,无论带来多大的困扰和麻烦,我终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下面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 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all about IT

微型投影仪Light Touch

Light Blue Optics最近发布了一款微型投影仪Light Touch,通过激光投影出一块800*480
像素的高清屏幕,依靠红外线感应获取操作指令,可通过wifi和蓝牙连接到其他设备,你可以像
操作电脑一样使用它。这可以应用于门禁系统,餐馆的点餐系统,会议室等场所。

10款未来手机概念设计

时代进步的实在太快,我们用力的追也仅仅追到他的尾巴,对于电子科技的变化跟新,更是让我们应接不暇,给大家介绍10款概念手机,不管你多惊讶,很快大家手里就会拿着这些手机,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设计师:Seunghan Song

设计师:Aleksander Mukomelov

Sony Ericsson 的设计,闹钟手机

【工业设计】喝可乐的Nokia概念手机

中国设计师Daizi ZhengNokia 创造了概念手机,特殊之处在于手机的动力由含糖的饮料供给。

This is a client project for designing an eco friendly phone for Nokia. Through out my research, I found that phone battery as a power source, it is expensive, consuming valuable resources on manufacturing, presenting a disposal problem and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is using bio battery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battery to create a pollution free environment.

Bio battery is an ecologically friendly energy generates electricity from carbohydrates (currently sugar) and utilizes enzymes as the catalyst.

By using bio battery as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phone, it only needs a pack of sugary drink and it generates water and oxygen while the battery dies out.

Bio battery has the potential to operate three to four times longer on a single charge than conventional lithium batteries and it could be fully biodegradable.

Meanwhile, it brings a whole new perception to batteries and afternoon tea.

google斯德哥尔摩办公室

Poboo.com

查看原文

浏览全文

2010-01-09

看来谷歌的办公室文化,到哪里都是一样,自在舒适的办公室,连厕所都是如此赏心悦目。

12 星座的人一辈子都在干什么

【深度分析Facebook融资】如何在6年成长为700亿美金的公司?

【深度分析Facebook融资】如何在6年成长为700亿美金的公司?

虽然江湖谣传Facebook将在2012年正式上市,但是从目前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情况看已经非常火爆了,不久前的一次拍卖中每股达到了$28.26,然后按照大约目前已经发行了25亿股来计算的话,Facebook的市值已经超过700亿美金。这个市值应该能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排上第三了(前面还有Google和Amazon),同时很多人预测Facebook市值超过Amazon的日子很快要到了,如果属实的话Facebook将成为全球最快市值成长超过千亿美金的公司。

有人做了一张目前Facebook股份分布图表(source:Reface.me),最为神奇的是创始人们到今天(经历了这么多轮融资,而且估值已经到了700亿美金)后依然还能有40%的股份,对比看纯投资人只占30%,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主要是打破了以往一旦引入专业投资人后创业者就会很大程度上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的情况,而历史上很多创业公司的衰退也确实和引入了不合适的投资人相关。对下图的数据再做几点补充:

  1. Facebook的第一期天使投资金额为50万美金,投资人包括了Paypal的创始人Peter Thiel、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和Zynga的创始人Mark Pincus(这三位都是传奇人物,每人的事迹可以单独写本书了);
  2. 联合创始人Eduardo Saverin拥有的5%是在09年初和Zuckerberg的官司和解了后获得的。根据Peter Thiel的说法,和Eduardo做出的贡献比,他能获得这个比例的股票已经很神奇了;
  3. 老牌乐队U2的核心人物Bono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Elevation Partners拥有大约1.5%的Facebook股份;
  4. 下图中没有特别列出的有李嘉诚的0.8%,微软的1.6%和Accel Partner的投资等;

另外也付一下这张来自Techcrunch的Facebook融资和发展图,将此图和上图对照来看的话会看得更清晰。如果要总结一下为什么Facebook的估值能够6年增长10000倍的原因:

  1. 产品本身的高速增长,创办第一年就有百万用户,2年后过千万,又过了两年过亿;
  2. 商业模式健康,在融资的时候已经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网站运作,这样和后面投资人谈判时很有利;
  3. Zuckerburg在创业初期就得到了很多高人的支持和看好,包括电影The Social Network中大家熟悉的Sean Parker和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等,因此基本没有犯其他创始人在和投资人博弈时会遇到的错误。

(点击小图可以放大)

图中的X轴和Y轴文字,我在新浪科技中文翻译上做了调整,并且整合了来自Adam Rifkin的信息来协助解答为什么在获得了这么多轮融资后,Zuckerburg还能拥有Facebook 26%的股份这件事情:

Facebook融资大事记 (上图的Y轴):

  1. 2004年9月,Facebook从Peter Thiel获得50万美元投资(占10%),总估值500万美元;
  2. 2005年5月,从Accel Partners获得1270万美元投资(占12.7%),总估值1亿美元;
  3. 2006年4月,从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ers等获得2750万美元投资,总估值5.5亿美元;
  4. 2006年年中,拒绝了雅虎10亿美元的投资,总估值20亿美元;
  5. 2007年10月,微软投资2.4亿美元(占1.6%),总估值150亿美元(这一步跳得牛,不过当时微软的举动也是一个防御型投资);
  6. 2007年11月,李嘉诚注资6000万美元(0.4%);
  7. 2008年1月,Samwer Brothers投资1.5亿美元;
  8. 2008年3月,李嘉诚再次注资1.2亿美元;
  9. 2008年5月,TriplePoint Capital投资1亿美元(因为是venture debt所以没有稀释);
  10. 2009年5月,DST投资2亿美元(占1.96%),总估值100亿美元(DST这一步抢在Facebook短暂估值下降期投入确实赚了);
  11. 2009年11月, Elevation Partners投资9000万美元(占0.8%),总估值90亿美元(证明Bono不是只会唱歌,还是个抄底高手);
  12. 2010年1月,Facebook股票在二级市场被估值140亿美元;
  13. 2010年6月,Elevation Partners追加投资1.2亿美元,总估值240亿美元(如果将两次Bono的投资合到一起看的话他们付出的总估值是140亿美金,依然不错)
  14. 2010年11月, Accel Partners抛售手头约17%的股票,套现5.16亿美元,此时Facebook总估值达到350亿美元;
  15. 2010年12月,基于SharesPost交易数据看,Facebook估值达到560亿美元;
  16. 2011年1月,高盛和DST投资5亿美元,总估值500亿美元;
  17. 2011年1月,Facebook股票在二级市场被估值700亿美元

Facebook成长大事记(上图的X轴,不少内容都能在The Social Network这部电影看到):

  1. 2004年2月,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宿舍里创建了thefacebook.com;
  2. 2004年6月,迁往加州Palo Alto;
  3. 2004年12月,用户数量达到100万;
  4. 2005年8月,The Facebook更名为Facebook;
  5. 2005年12月,用户数量达到550万;
  6. 2006年12月,用户数量超过1200万;
  7. 2007年11月,Facebook推出广告服务;
  8. 2008年6月,Netscape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加入Facebook董事会;
  9. 2008年6月,以6500万美元与Winklevoss兄弟和解;
  10. 2008年8月,活跃用户数量突破1亿;
  11. 2009年1月,与联合创始人Eduardo Saverin和解,赠与他5%的股份;
  12. 2009年4月,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
  13. 2009年9月,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亿;
  14. 2010年2月,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突破4亿;
  15. 2010年8月,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突破5亿;
  16. 2011年1月,根据业内人士透露,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6亿